文章来源:银河悦读
心在十四连
作者:展恩胜
摘要:在我28年的军旅生涯中,有8年的时间在14连度过。在这里我从一名刚刚走出军校大门的排长,逐步成长为副连长、旅政治部副连职干事、连长、副营长;在这里,我由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经过恋爱、婚姻,成为丈夫、父亲。正是有了14连的经历,在我之后的军旅生涯中,我走过了部队正团以下各个层级,从野战军到省军区,从旅机关到师机关、军机关,从内地到边防,从军分区到预备役,我的生命里处处都有闪光的足迹,毫无遗憾的说,在每一个工作岗位,我用心了、我尽力了,我付出了、我收获了。写这篇文章,我就是要还原、记录我曾经战斗、生活过的14连,与14连的战友们共勉,与有军旅生涯的朋友,以及转业后共事的同志们分享。
上
引子
展开全文
1995年,我在高炮旅政治部宣传科任副连职教育干事。那一年,全军轰轰烈烈开展“爱国奉献、尊干爱兵、艰苦奋斗和革命人生观”四个教育。
年底的一天,我伏案准备全旅的教育考试试题,旅副政委卞友祥推开宣传科的办公室,对我说,展恩胜,还在忙活呢。我迅速起立,向卞副政委汇报工作。卞副政委说,让你回14连当连长,旅里开过会了。卞副政委是政治部的老主任,他时常到政治部各科室走走看看,首长特别的平易近人。
回14连当连长,这消息来的太突然,我一时还有点转不过弯来。按理说,宣传科归政治部管,政治部主任是廖忠明,廖是湖南人,也是我当战士时的营教导员,这个消息,廖主任没有告诉我,甚至在前一天遇到他时,他还要我好好工作,仍然令人望而生畏的样子。而且,政治部管干部,让我回14连当连长,廖主任不可能不知道,更有可能最初就是他拿的方案。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我们部队的风气就是这样,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不用找人,不用送礼。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对14连太有渊源了。14连是全旅的先进连队,是集团军的基层建设标兵连队。1991年,我一毕业就在14连当排长,之后当副连长。我当排长时,我是五营自1985年组建以来,排长当中第一个立功的;当副连长时,全旅的农副业生产与后勤现场会是在14连开的。
我当排长在连队做得第一件敞亮事,是年底实弹射击,到洮南去打前站。那时候,部队离开佳木斯市郊的营房执行任务,食宿等事务主要依赖民房,官兵们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这就需要在大部队到达之前,事先派人到预定宿营村(屯)去号房子。我们营4名负责打前站的干部及所带领的战士,提前12个小时乘三营的专列,半夜到达了洮南火车站。三营派了1台车,把我们送到宿营地村口时,天上繁星依然明亮,村民们还在梦乡之中,偶有几声犬吠,之后便是一片沉寂。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亮灯的住户,行李没解,就打起了鼾声。
我心里有事,睡得就不踏实,朦胧中看见窗外天亮,瞧一瞧身旁的战友们睡得正香,悄悄叫醒跟我同去的连队炊事班新兵计全宏,走出院子。计全宏是安徽无为人,高中文化,后来他考上了军校,现在是芜湖经济开发区的一名领导干部。
此时,天已大亮,牛、羊被各自的主人驱赶着走出院落,在大街上逐渐排成队、汇成群,这是到村外去寻找属于它们自己的早餐。我和计全宏,走在村子的街路上,寻思着哪所房子适合住连部、哪所房子适合放炊事班,哪些房子住战斗班、驾驶班、指挥排等,每找好一所房子,就让计全宏用事先准备好的粉笔在大门或院墙的醒目处标记上14连×排×班××人……连队需要的房子找好后,我俩又循着起始走了一遍,在记事本上做着记录,画出了宿营路线与简图,如此,就是连队在夜间到达,我们俩也能保证全连官兵一次性进驻,不走冤枉路了。所有的这些做完了,我俩,又回到了开始的住户家里。此时,同行的战友们刚刚睡醒,他们在张罗着洗脸、刷牙。那一天,我和计全宏,剩下的任务,就是等待。
当晚,在突然的、此起彼伏的、满屯子的狗叫声中,隐隐看到从村外驶来的摩托化车队,灯光、征尘,马达声,熟悉、亲近,五营来了,14连来了……我们分别还不到3天,然而,见面后的握手俨然有久别重逢的力量,欢迎、喜悦、真诚。我向连长、指导员做了简单的汇报,就与计全宏分两个方向,带领全连很快找到了各自的房东家。
第二天,我们在连长张连义的带领下,早早到达预设阵地,组织连队规正炮床水平、检查瞄准线、标定以及测算航路捷径等系列实弹射击前的准备工作。张连义对我来讲,是首长、兄长、师长一样的灵魂人物,也是多年来我一直崇拜并刻意模仿的偶像,他在边防军分区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休,要讲他,我要在未来的文章里单独记述。
实弹射击是和平年代每一名军人的渴望,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金戈铁马,沙场秋点兵,斗志高昂,枕戈待旦,硝烟弥漫,苦中有甜……这是战场,这是杀敌,这是砺剑,这也是一个不是比赛的比赛,不是擂台的擂台。每个连队都在暗暗憋着一口气,都在想着全方位超越,连长、指导员们见面总是客客气气,反过来,回到各自的连队,都在想着法子调动连队积极性,激励战士见红旗就争,遇红旗就扛。我们连,在打前站这件事上,就争了第一。
旅政委张秀峰来阵地视察五营,营长特意把政委参加的,全营排以上干部会议的地点,选择在了14连连部驻地的房东家。为什么?14连连部的房子宽敞啊。刚进门时,营长叶银华见到我,小展,你把全营最好的房子都给14连了。我嘿嘿一笑,以示作答。之前,我听说营里其他连队对事先号好的房子并不称心,有把连部选在养鸽子的房东家里的,连队干部受不了鸽子“咕、咕、咕”的叫声,第二天,第三天,才找到合适的住家;也有把炊事班选在养牛、羊住户家里的,牛、羊粪遍地,苍蝇满天飞,不卫生,也搬了家。
当排长第一年,全旅新年文艺汇演,我与佳木斯话剧团的两位演员合演了小品《探亲》,获得了一等奖,尽管我的台词没几句,但过后,提起我来,无论是旅首长还是普通官兵,都知道是14连演小品的。我参加集团军组织的优秀“四会”教练员考核,我是全营参赛选手中唯一获得优秀“四会”教练员资格的,且高炮指挥并不是我原来的专业(我军校专业是侦察雷达)。我代表旅里参加集团军组织的人生观、价值观读书演讲,我的《雷锋,我心中的明星》获得了二等奖,受到集团军首长的集体接见,并在哈尔滨、大庆等所属部队做了巡回演讲。那几年,允许部队施工创收,全营4个工地,3个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各带一个,剩下的那个,是我带领的,钱挣了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把战士们安全带了出去,又把他们全部安全带了回来。
我只当了一年的副连长,就进了旅政治部宣传科,用时任连长苏文成的话说,展恩胜放在菜地里的时间,比处对象的时间还要长。
思绪回到现实。卞副政委说的话,我不能不重视,但我又不好意思主动去问。教育干事刚干出点道道来,自己还真没有琢磨过下步要做什么,组织已经为我做出了安排。
临大事
到14连任职的命令很快下来了。
“能当好连长,就能当好团长。”“创业难,守业更难。”“身先士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吃、喝、拉、撒,事事都管。”“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要与指导员配合好。”“喝完酒,千万不要点名。”等等,这些话有首长的希望,也有机关同事的告诫,都是经验之谈,更是善意的提醒,在每一个关心嘱托我的人面前,我表面上虚心在听,心里已是新官上任前的亢奋状态,嘴里说着:感谢。表态:一定干好。再不就是回答一个字:是。说这些时,其实我有些心不在焉,我恨不得马上回到连队,看看过去的战友和兄弟们,同时也有一份沾沾自喜,在我世代农民的山东故里,连长,已经是展氏家族里最大的官了。
离开14连不到一年,连队的官兵我都比较熟悉,特别是我与连队指导员魏玉平是同期毕业的军校同学,只不过人家是高中生直接上军校,本科毕业就是副连,中尉。而我,士兵入伍,中专,少尉,正排起步。魏指导员长我两岁,很有兄长的样子,我俩现在依然联系紧密。
我当连长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是集团军张政委下连队调研,要在我们连队吃住一周。我的娘啊,全连上下这一顿忙活,有粉要往脸上擦呀。旅长、政委不时来看看准备情况,营长、教导员就差把背包放在14连了,这个替我们操心。一切准备停当,集团军张政委第二天就要来了。这晚,连队不见了一个延边籍的朝鲜族新兵,小康。
跑兵,这是带兵的大忌,估计当过基层主官的,可能都曾遇到过或至少听说过。但,这是什么节骨眼啊,纯粹是给人上眼药,我怒发冲冠,气不打一处来。正要发作,我突然想到,来敏与费祎的故事:公元244年,魏国曹爽攻打汉中,蜀国参军费祎准备去救援大将王平。临出发之际,光禄大夫来敏前来送行并要求与费祎对弈一局。此时,作战文书纷至沓来,将士们披盔戴甲,帐外人欢马嘶,刀枪剑戟闪亮。费祎和来敏专心下棋,神情没有一点焦躁与不安。来敏非常感慨,我只是想试探你而已,你的表现真让人满意,一定能打退敌人。费祎率军到了前线,敌军撤退了,后来费祎被封为成乡候。由此,我想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生气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召集连队干部和班以上骨干开了个短会:一是首长要接待,且必须接待好;二是小康,还得找,打电话,派干部;三是严格作息时间,各司其职,一切正常化、正规化。大家听清楚了,散会。
集团军张政委到来的那天,14连的口号振天响。张政委说,我就喜欢这样的连队,个个小老虎一样。张政委毫无将军的架子,跟我们同吃、同住,他不去室内的卫生间,他专去室外的旱侧所;他把袖子挽起来,直接把手伸进咸菜缸底,他要看看上下是不是一个样,我们是否在糊弄他;他吃饭特别快,眨眼功夫两个馒头下肚,抹抹嘴站起来立马走人;他不吃单独准备的水果,而是让炊事班每天切一个青萝卜;他抽的烟,是连队战士都不屑抽的,不过是几块钱的普通香烟;他给全连官兵上课,讲信息化、讲纳米技术……
集团军张政委走了,小康还没有回来。首长在连队的那一周,可以想象我与指导员顶着什么样的压力与强颜。管兵、带兵是连长的职责,知兵是连长的基本功,跑兵就是连长的耻辱与无能。派出去找小康的排长打电话说,他没回家。他去哪了?刚刚接到上级的通报,说黑龙江边防抓住了一个越境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小康。唉,会不会出事啊?我与指导员商量,挺不住了,上报吧?走,给营长、教导员汇报去。我们俩刚走出营部的大门,连队文书跑了过来,报告连长、指导员,小康回来了。
原来小康的烟瘾犯了,他跳出院墙外去买烟,没想到院墙太高,狠狠心跳下去,顿时就给崴了脚脖子,回来又害怕受批评,就躲在老百姓的柴火堆里藏着,这么多天没冻死、饿死,真是幸运了。我们这边还派人去他家、联系人武部找呢。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要随时知道战士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以及思想工作要跟上带兵方法的重要性,了解掌握战士的思想动态,只有见微知著才可以防微杜渐。来信看表情、走路看精神、吃饭看饭量、睡觉看动静,这些细节必须要让干部骨干掌握,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连队的集中统一,也更有利于密切官兵关系,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小康回来后,连队积极协调旅卫生队给小康治疗脚伤,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批评,鉴于他的脚留下的病根,先就把他安排到连队炊事班工作。等到小康复员时,正好旅里派我送延边地区的老兵,一路上,小康始终待在我的身边,总想着为我做点什么,直至我离开延吉,走进火车站站台,他才与我挥手告别。
上报纸
我在14连连长的岗位上,上过两次报纸,一次是军区的《前进报》,一次是《解放军报》。
先说上《前进报》的事。
1996年的一天,旅政治部宣传科报道员廖玉荣,为撰写稿件,到14连了解新闻线索。廖,后来考上了军校,现在是消防湖南总队的一名干部。因为我们同在宣传科共事过的原因,小廖总想着在我身上挖掘出新闻亮点,从他们的角度,给我做个宣传。我说,要宣传就应该宣传我们连队的魏指导员,他是大学生干部,将来有发展,他单、双杠能过八练习,他还是全国的“二五”普法先进个人。小廖说,这个他们都了解,不过,还要找找不一样。啥不一样啊,我们俩相互对视,尴尬一笑。无意中聊起战士休假来,这个我有话语权。
按条令规定,战士服役两年就有探亲假,战士们探亲都愿意把时间选择在元旦或是春节期间,可是连队这么多人,在这个时间段,谁先走,谁后走,得有个标准,都走了,谁站岗,谁放哨啊。再说,你看电视,赵本山,宋丹丹,黄宏,等等,年年春晚演小品,他们能回家过年?就是在部队驻地,电力要供应,自来水要正常,锅炉房还得24小时取暖,不回家的人多了,你以为就你一个人辛苦啊。听到这,小廖来了兴趣。那展连长,你们是怎么处理这事的?我把连队制定的关于战士休假“四先四后”的办法,告诉给了小廖。
这“四先四后”办法,即训练尖子先走,不是训练尖子的后走;家在山海关以里的先走,家住东三省的后走;表现好的先走,表现差的后走;家有急事的先走,家里没事的后走。为什么要这样?一是每年旅里3、4月份要组织共同科目比武,训练尖子们先走就能先回来,便于备战;二是那一年元旦、春节时间间隔较长,山海关以里占用的路途时间长,东三省需要的路途时间短,这样能够保证休假的同志在家里休个完整的假期;第三条,实际上这条有点模糊,但战士们心里都有一杆秤,谁好谁坏,对号入座吧;第四,就是考虑到实际情况,战士家里如果真有急事,不管人家有否假期,连队都会积极协调,人性化处理。办法实行以来,得到了连队战士们的拥趸,战士们什么时间走、什么时间回来,自己心里先有了一个底,工作起来安心多了,干部们的工作也好做了,连队更是形成了争当训练尖子和为训练尖子做保障的良好氛围。
听到这,小廖两眼有了亮光,一篇稿子在他脑海里已经形成。小廖走了,我也因婚假离开了连队。
在我结束婚假上班的第一天,连队文书怯生生地告诉我:连长,咱们连队上报纸了。
这是好事啊,快拿来!我说。
文书递给我不久前出版的《前进报》。
我急切地打开,看到第三版赫然竖着“比武探亲,是耶,非耶?”的醒目大字。原来,小廖写的表扬稿,到了《前进报》变成了一个批评稿,前面不但加了编者按,为此还专门开了一个“争鸣”或是“警钟”等类似的栏目,具体我有点记不清楚了。但我记得编者按说,他们将我们制定的战士休假的办法专门咨询了军区军务部门,答案是:靠比武名次确定探亲违背条令,不可取。我还记得,稿子中间有段话“连长展恩胜,拍板确定‘四先四后’的办法”。这报纸,我没看完就已经面红耳赤,不能说是气急败坏,但我的动作确实包含着修养不够。我把报纸胡乱折叠了一下,掀起棉褥子,扔在了床板上。
我不理解,报社的编辑们带没带过兵,换做他们是连长、指导员会怎么处理。我不理解,军务部门把“四先四后”的办法单纯地理解成了比武探亲,他们了解不了解基层的情况。我不理解,部队的战斗力就是靠训练,训练尖子不先走,让谁先走?全旅每年都要组织共同科目比武,我们14连是连续好几年的第一名,甚至我们取的名次往往比一个战斗营还多。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别人训练的时候,我们训练;别人没有训练的时候,我们仍然训练。女排有句话,我非常尊崇,“要想得到超人的成绩,就要付出超人的汗水。”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和平时期衡量战斗力的标准,除了训练,还有什么?这样的报纸不看也罢。
后来,听说那个栏目只出了一期,但自此,直到我任旅参谋长,我再也没有看过《前进报》。
我第二次上报纸是《解放军报》,时间是1999年9月份。
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悍然对南斯拉夫主权国家实施军事打击。5月7日 ,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新华社3名记者当场身亡,其中邵云环烈士的家乡就是我旅驻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99年,全军掀起轰轰烈烈的科技练兵活动。我所在的陆军第23集团军在哈尔滨市阿城县组织科技教练员比武活动,在那次比武活动中,我以“双37高炮夜间对低空机射击”教学科目获得第一名,受到时任军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等首长们的肯定,也因此《解放军报》给予了宣传报道。
在准备比武的日子里,我在已是旅副参谋长张连义的组织带领下,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封闭训练。在教学科目的选择上,突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昼我夜”4个特点,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讲别人不敢讲的,苦练兵,练精兵,出奇兵;在教学器材的使用上,摈弃了传统的黑板、示范教具,把微机、大屏幕搬到了训练场;在教学方法上,总结了双37高炮一、二炮手“四紧一正一适当”和“四快”操作要领,后来,集团军炮兵指挥部的同志以此改编成了论文,在郑州防空兵学院学报上发表;在教学示范与考核验收环节,在采用激光模拟训练器材基础上,用实弹教学,用实弹考核,体现了从难、从严;在目标的显示上,旅里专门调来靶机(无人机),充当目标射击,烘托实战氛围,体现了真打、真准备。
正式比武的那个晚上,在军区首长、集团军首长以及所有的考核组成员观摩与监督下,我用27.5分钟的时间(预定30分钟),顺利完成了理论讲解、示范要领、分组练习、验收考核、小结讲评等教学步骤,全程体现了会讲、会做、会纠正动作、会做思想工作的过硬素质。人们都说,展恩胜是考试型的,不怯场,不落项,还有发挥,最后的效果比历次试讲、试教好得多,特别是实弹考核环节,打得准、打得快,鼓舞人心、振奋士气。听说,军区首长们,后来都在桌子后面站了起来,鼓掌。实际上,当时,天漆黑,我忙乎着讲课与指挥连队,根本就看不到主席台上首长们的表情,这些都是事后,人们给我讲的。我也听说,那晚旅航模组为给我这个科目做保障,还不慎摔坏了2架靶机(无人机)。
我得了好名次,我深知,这是14连全连官兵的辛苦付出,是张副参谋长的有力指导、是全旅保障的结果,这是集体的荣誉,我只是一个代表。我更记得,旅机要科参谋李鸿水为我做课件,不辞辛苦,数不清的不眠之夜;连队班长赵国军,战士夏颖斌、赵立伟、王辉、于东涛、高进玉、庾红石等充当示范兵,他们千锤百炼,密切协同,立下了汗马功劳。
比武结束后,我急切地给妻子打电话,佳木斯家里的座机始终没有人接,当时,我们都还没有手机。我在紧张与忐忑中,找到正在医院护理岳父的妻子,原来岳父患膀胱癌做了手术,妻子怕我分心,就没有告诉我。不到2岁的女儿,还没有病床高,她手把着姥爷的床头,怔怔地望着我,足足有5秒钟,她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的军人,就是爸爸。
编者按:
作者军校毕业第一个报道的连队是14连,从一名普通的排长干起,事业上历经锤炼,稳扎稳打,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部队领导;生活上从一名涉世未深的青年,完成了从丈夫到父亲的华丽转身。在28年的军旅生涯中,有8年是在14连度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回忆这珍贵的8年时光中,自己战斗和生活的轨迹,还原那些难以忘却的点点滴滴,与14连的战友们共勉,与有军旅生涯的朋友,以及转业后共事的同志们分享。
——编辑:天海蓝蓝
中
摘要:“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只要他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并且勇于创造生活,勇于从零开始,经过一段实践和奋斗,他会为自己所创造的业绩而感到震惊和骄傲。这不是空话,而是我自己37年与病痛和困难不懈斗争后的思考的结果。在逆境中,只要精神不倒,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海迪大姐对战士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心情是多么的投入,她鼓励战士勇敢面对挑战的决心又是多么的坚定。
海迪来信
1997年是香港回归的第一年,是我任连长的第3年,也是我对连队工作驾轻就熟,相对得心应手的一年。
回顾任连长的经历,各方面工作开展比较顺利,主要得益于14连有一个好传统、好作风,有一支全面过硬的班长骨干队伍,连队全面管理走向了正规:不是事事都管,但事事有人管;不是人人都管,但肯定有人管;不是处处都管,但处处都有人管。
我这个连长在连队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带头贯彻条令条例,在规章制度落实上一视同仁,应该奖励的必须奖励,应该处罚的肯定执行到位。奖在其时,罚也在其时。我认为,对表现好的的不表扬,就是对表现差的纵容;反之对表现差的不处理,则就是对表现好的打击。对问题隐患要一抓到底,坚决摒弃侥幸心理:布置了不等于落实了,抓过了不等于抓好了,没有发生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先知先觉方可防微杜渐。
我当连长期间,很少动用行政手段或者说是长官意志,更不会简单粗暴,而是在工作面前,主动给战士谈心,愿意给战士上课,话不讲不透,理不说不明。思想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义务与责任,不仅仅是政治指导员的事,这与连队每一名干部相关。正是有了这样思想基础,在1997年底,老兵复员工作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亲自起草了一封给张海迪的信,期待海迪大姐能对连队即将复员的老兵们讲些什么,以此推动连队退伍工作扎实有效。
我写字是潦草的,为此,小时候就没少让母亲拧我的耳朵,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犟啊,在我的意识中,我的字体是个性,是张扬,是我独有的风格。参军以后,见到安徽、湖南、浙江等南方籍的士兵们写字,那叫一个漂亮,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想学、想改但苦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自我解嘲,只能豪放如此了。我当旅参谋长时,因为在签署文件时字体大,压缩了旅长、政委批示的空间,他们还委婉地给我提过意见。
这次,我把信写好后,为了表示对海迪大姐的尊重,又让连队文书邹高义认真的誊写了一遍。邹高义是湖南祁东人,当年他完全有能力考上军校,但苦于缺少考学指标,我虽然也曾为他积极争取过,但毕竟作为有限,让这兄弟与军校失之交臂,庆幸的是,邹高义回到地方后非常努力,事业不但有成,而且现在是3个儿女的优秀称职父亲。
经邹高义誊写的信顺利到达济南,海迪大姐收到信后,在我的姐姐展恩芹面前,这一顿夸,说我的字写的好,像字帖似的。恩芹姐自小把我看大,她知道我这个“赝品”,还不好解释什么。说的再多,也代替不了海迪大姐回信的内容,这里我全文抄录如下,我想,就是今天的退役士兵们看到,仍然有强烈的时代意义与深刻的启迪。
附:张海迪的信
恩胜弟:
您好!你姐姐恩芹非常关心你,也非常疼爱你,只要见面或通电话,总要说起你,因此,在我的印象中,你是一个好学上进、具有创造力的好军人。当然,作为一个军人,就应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我想,我们的部队已不是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那些战士们为我们的今天,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和生命。他们大多是劳动人民的子弟,家境贫寒,来到军队,想的只有一条,就是解放全中国,没有什么人为自己讲条件,也极少有人能够到学校接受教育,他们都是在战争的实践中磨砺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品格,多少人无任何条件的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出来,这使我想起他们总有千万感慨,也使我对部队,对战士有一种敬仰之情。
今天,我们的战士们在部队的条件好多了,一些同志通过学习、训练,不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还学到了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我出差坐火车时,常发现我们那些司机同志都是从部队出来的,一些人到了地方,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严整和纪律,很少有人耽误时间和工作,今年,征兵工作又开始了,有新兵进来,就会有老兵退伍,你的连也是这样的吧?我看过一些纪录片,当那些老兵离开部队的时候,总是依依不舍,一些男子汉与战友告别时,甚至泣不成声,我为此深深感动。有什么能比战友之情更宝贵的呢?
当然,我能够想象,老兵复员时,会带来很多问题,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前途,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战士,但我想,你作为连长,应该给这些同志做好工作,告诉这些弟弟们,记住一句话,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只要他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并且勇于创造生活,勇于从零开始,经过一段实践和奋斗,他会为自己所创造的业绩而感到震惊和骄傲。这不是空话,而是我自己37年与病痛和困难不懈斗争后的思考的结果。在逆境中,只要精神不倒,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现在,社会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比我年轻的时候多多了,尤其是回到农村,就是喂猪,也能出状元。我们山东今年有位杰出青年,是一位女大学生,她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回到了偏远的家乡,在村里喂猪,几年后,她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养猪场。你想,这期间,她克服了多少困难,又有多少次的从泪雨中走出来啊!一个年轻的小姑娘能做到的事儿,我们从部队出来的大小伙子,一定会比她做的更好。
恩胜,战士们要走了,多多地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吧!你应该紧紧握住他们的手,祝愿他们走向新的生活。请你也代我问候即将退伍的战士们,无论天之涯,海之角,我都衷心的祝愿他们进步、快乐,并且期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份贡献。
随信寄出一本我刚刚出版的书《生命的追问》,让我们在追问中使生命更有意义。
远方的姐姐:张海迪
1997年11月8日
海迪大姐给连队来信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营、全旅,成了全旅当年退伍工作的亮点。14连当年21名复员老兵们,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般的自豪与兴奋,他们纷纷表示学习海迪来信,更要学习海迪精神,做自强不息的模范,要用军人的果敢、坚韧和执着,勇敢面对转折,保持本色,担当作为。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只要他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并且勇于创造生活,勇于从零开始,经过一段实践和奋斗,他会为自己所创造的业绩而感到震惊和骄傲。这不是空话,而是我自己37年与病痛和困难不懈斗争后的思考的结果。在逆境中,只要精神不倒,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生活。”海迪大姐对战士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心情是多么的投入,她鼓励战士勇敢面对挑战的决心又是多么的坚定。
海迪大姐欢乐着战士的欢乐,忧患着战士的忧患,海迪大姐与战士们心心相通。
挖坑
作家普希金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成为难忘的怀念。”但凡当过连长的,都知道“挖坑”这个故事。意思是说,在连队不能让战士们闲着,无事就能生非,所以要让战士们有事做,实在没有事做了,让他们去挖坑,挖完填上,填完再挖……这个故事不是没有道理,它从另外一个角度道出了连队经常性管理工作的精髓,那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岗位做什么事,要让每个战士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连队的战斗力就出来了,战士们自然、自觉、自愿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不愁他们不服从管理、不听从指挥,连队的全面建设就会正常化、正规化。
我当连长绝不让战士们做类似挖坑的无效劳动,更不能瞎忽悠,乱许愿,连长的职责就是想战士所想,急战士所急,从维护士兵权益的基础上开展工作,连长在战士心目中的威信就高,说话时战士们就信,就听。我在《解放军报》上看到过一篇关于连队建设的报道,“把战士当兄弟看,把连队当家建,把工作当事业干。”我理解,干部工作的出发点是为战士的今天着想,对战士的明天负责;树立战士们爱连如家的意识,负起兴家的责任,尽好管家、爱家的义务;为战士们搭建干事的平台,发挥他们的兴趣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斗争本领。这三句话,就是到了现在,14连的战友们聚会时,仍然有人经常说起。
有一年,我了解到连队当年新兵中高中毕业的不下10人,这10人之中又有6人曾经参加过高考,他们到部队后,有强烈的考学愿望。针对这种情况,我与指导员商议,让连队大学生张排长组织了一个文化补习班,让想参加军校考试的战士们,熄灯后在连队会议室集中学习1-2个小时,双休日、节假日连队会议室就是他们的学习室,遇到学习上的难点,张排长随时给予面对面的辅导。也就是在那一年,14连的战士考走了7人,加上直接提干了1人,一下子少了一个战斗班,确实对连队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样的影响,我们能够克服,全连官兵发自内心的拥护。
有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战士们把“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天天放在嘴边。可是《水浒传》播放的时间往往在《焦点访谈》之后,一般情况下是20时零几分开始,21时20分左右结束。旅里规定21时熄灯,作息制度必须遵守。有的连队不管战士是否愿意,到点就关电视,甚至给俱乐部上锁。战士们看电视正上瘾,突然就把电视关了,确实有点不尽人情,没看完,他们心里痒痒啊。怎么办?我就把连队点名的时间,放在两集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的时间段,到熄灯时全连统一熄灯,允许战士们在俱乐部里继续把电视看完,战士们这点小小的愿望满足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也提高了。
有一年,我和副连长谢印体商量农副业生产的事,我说,怎么让人一到菜地就知道是14连的菜地,让茄子、辣椒、土豆、豆角等横成列、竖成行、一般高。谢说,茄子、辣椒、土豆都好说,垄沟整标准了,长的就整齐。我说,那豆角地怎么整?谢说,要换架条,架条一般高,长出来肯定一般高。我说,好,这事就交给你了。谢副连长表态,连长放心,你就看结果吧。
隔了两天,旅刘恩凯参谋长来到了14连。哨兵告诉我,连长,参谋长找你。我立即跑了过去,我给参谋长敬礼,问,有什么指示。刘参谋长笑着说,我没什么指示,我看你们14连菜地里的架条,好像是我家的。我说,参谋长,不能吧。刘参谋长说,我家的架条系着红布条呢。刘参谋长转身走了。刘参谋长做为旅首长,主管战备、训练,他对14连关爱有加,连队官兵对他都很尊重,拿了他家的架条,岂能了得。我赶紧找谢副连长,问,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谢副连长把准备架条的任务,分配到了各班,各班长回去又发动战士,就有胆子大的,跑进了首长家属院,把刘参谋长家的架条给扛了回来,连红布条都没解就直接插进了连队菜地里。第二天,我让司务长上街买了两捆制式架条,亲自送到了刘参谋长家里。现在想来,已成笑谈。
辽宁籍班长毛龙,作为连队的训练尖子,一直是战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他从刚入伍时的体能偏弱到基础与专业课目成绩全优,他不仅通过刻苦训练实现了士兵提干,每年都为连队捧回不少比武奖杯。四川籍班长林亨红,回家探亲时,他找村里的铁匠给班里的每个战士打了一把铁锹,愣是从四川老家背回了佳木斯。我问他,你带这些铁锹做什么?他说,这几年旅里组织光缆施工,市场上买的铁锹不好用。多好的战士啊,探亲时,他还在想着工作。河北邯郸籍战士齐小国,连队平时坏个扫帚、铁锹或是哪个门锁出了故障,齐小国准能修好,他还用废弃的炮布把铁制哨兵桌椅的四根腿扎扎实实包好,避免因挪动发出响声,影响战友们夜间的睡眠。14连正是有了毛龙、林亨红、齐小国等这样的战士对工作、对连队负责的劲,连队建设才得以年年有进步。
“公生明,廉生威”。当年连队也有“送礼”的现象,比如战士们休假回来,带了点土特产,像花生、瓜子、水果等,连队干部多数情况下与战士们一起分享了,其乐融融。我还经常遇到战士们在休假之前,找我或其他干部借路费的事,不过,等他们回来了,也不能催着要,大多数战士得等司务长把路费报销后,才能归还。
连队也有个别战士信奉实干不如找关系,试图在入党、转士官或是评优、评先上走捷径,这时候就容易动起歪脑筋。战士送礼,这里面可有讲究,可以说有政治,也有教训。他知道连长抽烟,就要买烟;他了解指导员喝酒,则需要准备酒。这叫投其所好。看似妥当了,还要找送礼的时机,他要赶在连长或指导员只有一人在位的时候操作。这样,他的那条烟或是那瓶酒,就不得不在自己的床头柜里放上一天、两天,甚至一周、二周……当他在某个晚上找到机会的时候,悄悄地起床,从床头柜里把东西拎出来,生怕别人看见似的,走出班级。此时,他的班长、副班长肯定还没睡着,去连部路上会遇到坐岗的哨兵,连长或是指导员如果没有睡觉,同样副连长、司务长、文书、通信员、卫生员等连部的一行人,也不会睡觉,好了,只要你把东西收下了,第二天,半个连队的人都已知晓。所以,“头顶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等等,充满了警示与教育,在连队当主官应该深知“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编者按:
当年海迪姐姐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反响,全国上下引发学习海迪姐姐的高潮,作为山东人更是对海迪姐姐更是敬佩有加。“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只要他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并且勇于创造生活,勇于从零开始,经过一段实践和奋斗,他会为自己所创造的业绩而感到震惊和骄傲。”海迪姐姐用自己几十年与病痛和困难不懈斗争后的思考鼓励连队复员战士,至今读来仍然让人备受鼓舞。联系”挖坑“中几个小故事,可见当年的展连长不仅工作有方,还非常用心。推荐阅读。
——编辑:天海蓝蓝
下
摘要:在我的意识中,在军队讲官兵打仗的信心,最确定无疑的应该是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伟大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听到这样的话语,让我时时心潮澎湃,尽管我已脱下了军装,尽管14连这个光荣的集体已不复存在,但我心中的14连永远……
射天狼
毛主席曾经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驾驭武器的人。”我任连长时,部队正处于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时期,在“剑不如人,剑法胜于人”的思想指导下,全军上下认真研究敌优势装备的特点与对抗手段,以劣胜优,不断探索与锻造克敌制胜的“剑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部队每年都要组织不同形式与规模的战术演习,14连就是演习场上的主力或者说是拳头部队。
“藏得住、看得见、打得准、跑得快”,这是我任连长时总结的高炮连四步战术训练方法。藏得住,就是伪装,隐真示假,不能被敌人发现,敌人的空中侦察能力尤其是卫星比我们厉害,我写过一篇论文《从科索沃战争看未来防空阵地伪装带来的启示》,获全军“科索沃战争研究”优秀论文奖,听说,这也是唯一分队干部获奖的文章;看得见,就是空情侦察发现要及时,目标诸元指示(方位、距离、高度)准确,获得空情的渠道除了雷达、指挥仪,就是尽远派出观察哨;打得准,要保证首发命中,一招毙敌,快、准、狠;跑得快,即占领阵地快,撤出阵地也要快,这是因为现代战争条件下,发现即可摧毁,打完必须立即转移阵地,防止被敌人报复性打击。我甚至有过幻想,我总结的这四步训练方法,完全可以进入防空兵营、连战术教材,也可惜军校的教员们没有这样的实践经验与体会,可见当时的我有多么自负。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名编斗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刚勇、犷悍,意气、豪迈,英勇无敌、浩然之气、誓死报国,这何尝不是一个热血男儿的向往,这更是一个年轻连长的孜孜追求。带兵,带气、带魂,振臂一挥,一呼百应。
有一年,连队执行施工任务回到营区,没来得及休整就接到了参加防空兵群战术演习快速占领阵地的命令,此时兄弟连队参加训练已有时日,14连一切从零开始,时间紧,任务重,有些战士听到任务,直吐舌头。我与连队干部们开会,决定先组织班以上骨干,到兄弟连队见习一下,看看人家是怎么训练的;又让副连长组织驾驶员,按照战术教材教程,演练占领阵地的步骤与方法。这些都完成以后,先搞了一个示范班,然后组织全连进行观摩。我问:“动作看到了吗?”大家答:“看到了。”我又问:“看清楚了吗?”大家声音更高了:“看清楚了。”“难不难?”我接着问。“不难!”队伍中出现了笑声。“怎么办?”我紧追不舍。“训练!”全连齐声呼喊。
那一次演习,14连投入时间最短,训练效果最为明显。全连从隐蔽地域出发,到达预设阵地后,一个中间开花,6门火炮几乎同时牵引到位,战士们站立在牵引车箱的左右两侧,统一侧翻下车,动作潇洒,干脆利索,不到1分钟,全连完成部队一等准备。首长们在观礼台上为14连鼓掌。
目标出现。14连目标捕住。14连可以射击。6门火炮喷射出6束火焰,炮响靶落,转火第二架……没等观礼台上的首长们反应过来,6门火炮已由战斗状态转换为行军准备,牵引车呼啸驶入,战士们快速登车,向下一个阵地机动。14连,我心心念念的14连,如果说人生有辉煌,莫过于在此做连长。
凡事多个心眼,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我一贯的做法,也使我受益匪浅。有一年,部队在黑龙江与内蒙之间地域组织演习,旅侦察科长把参加演习的营、连长们集中在一辆解放车的后车箱板上去勘察地形,小北风刮过,人们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大衣。有营长临近最高服役年龄,在车箱板上发牢骚,侦察科长这小子,北京213成他的了,老子当连长时,他还是新兵呢。旁边有人拱火,到地方,让他上车箱板,老营长去坐213。拉倒吧,侦察科长,人家那是参谋长身边的红人。也有人开玩笑,大家注意点啊,明天从这里过的时候,这群牛就是参照物,部队从这里往左转。推推搡搡,说说笑笑,受领完任务,我们各自回去准备。
第二天,按照预定时间,我们组织车队向阵地机动,天空风沙漫漫,沙尘刮得人睁不开眼睛,空旷的大地上不见了吃草的牛、羊,路上更是绝少行人与车辆。哪有什么地形和地物啊,除了路旁的杨树长得一个样,向左还是向右,全凭带车干部的直觉。好在前一天,我在看地图时,发现通向阵地的路上有一段成吉思汗墙。我在与侦察科长交流时,专门踏查了那段平均宽度不到2米,高1米左右的黑灰色土夯筑而成的界壕,感叹其800余载历史沧桑的同时,对演习区域地形、地物、人文及路况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那天,在走到一个关键的岔路口时,我一眼就发现了那段起伏并不明显的成吉思汗墙。我带领前车第一个驰过成吉思汗墙,车队接续跟进,连队到达预设阵地,竟然比前一天看地形时选择的道路还要快捷。在我组织全连占领阵地时,山坡下又陆续开上来5辆炮车,这是兄弟连队的,他们跟错了队伍。后来,听说,那天,参演部队中14连是第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占领阵地的,因此受到了导调组的表扬。
在那次演习中,战士们伪装过的阵地防可见光,也能迷惑敌人的红外与热成像侦察,还发生了在连队的指挥所里,掉进了一头牛的趣事,战士们开玩笑说,我们不但骗过了敌人的侦察,也让动物失去了分辨能力。
也是在那次的演习中,战士小李离开阵地去方便,顺手把枪挂在身后的树枝上,事毕,起身,就忘记了后面悬挂着的枪。小李空手回到阵地,班长问他,枪呢?这时他才想起来,赶紧回去找,怎么也找不到刚才蹲坑的地方了。后来,他们排长发动全排,好一阵子寻找,才把枪取了回来。
基层最辛苦,战士最可爱。为了打得准,每次实弹射击前,战士们甚至给炮弹画上了萌萌的眼睛,有的还对着即将上膛的弹夹幽默的亲吻一下,可见集体荣耀感之强烈,获胜之心之虔诚与迫切。我喜欢看他们在训练场上不服输的认真劲,比、学、赶、帮、超;喜欢听五、六炮手装填弹药时的刷刷声,干脆、利索,绝不拖泥带水;喜欢看他们单、双杠八练习时的挥洒自如与动作流畅;喜欢他们接受任务时的坚决彻底,雷厉风行,义无反顾……任连长,有些时候,你没有必要事无巨细,任务下来了,分配下去,结果管理,过程控制,守住安全底线,把握好时间节点,剩下的让战士们自己发挥,他们在理解任务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创造出奇迹。
斤半加四两
我当连长的时候,全国极少高速公路,高铁还是发达国家的象征,物流运输不象今天这样四通八达,连队的伙食费虽说在逐步提高,但部队后勤保障、物品供应等根本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可以说正处在发展的时代、变化的时代、提高的时代,人们的观念也在从让战士们吃饱、吃好,向吃出营养、吃出战斗力转变。
当时,上级有一个“斤半加四两”的食物定量标准,即:每人每天1.5斤蔬菜,一两肉、一两动植物油、一两豆制品、一两鱼禽蛋。为了实现这一定量标准,连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早中晚三下菜地,种菜喂猪人人都会。”“人勤地不懒”“困难九十九,难不倒两只手。”连队有专门的生产员、饲养员,有猪圈,各班、排也有各自的菜地,训练间隙战士们要到菜地里,施肥、浇水、除草、采摘……
连队食堂也制定食谱,但食谱的内容往往是跟着季节走,菜地里有啥就吃啥,绝不是现在的吃啥就有啥。记得有一年夏天,雨水大,芹菜丰收,全连连着两个星期都在吃芹菜。秋天,豆角收得多,整天又是炒豆角、炖豆角、拌豆角,用豆角包包子,再不就是晒豆角干、腌咸菜等。到了冬天,吃的又都是冬储菜:萝卜、土豆、大白菜,老三样,战士们戏称“值班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伙食搞好了,能顶半个指导员。事小关系大,人人都说话。这些说的都是做好连队后勤工作的重要性。那几年,14连的农副业生产连年丰收,全连官兵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实现了钱粮双节余。平日里,副连长、司务长想着法子调节伙食,连队每周能够做到小会餐,每月能为战士集中过一次生日,偶尔也炸上一回油条,战士们吃得满嘴淌油,幸福感、归属感满满,随之而来就是凝聚力、战斗力的提高。
往事并不如烟。舒心的日子,过了不久,我遇到了"麦城"。
有一次,集团军炮兵指挥部到旅里考核,抽到了14连,他们来连队后,不考连排战术、不考射击训练,专考炊事班的体能。当过兵的都知道,炊事班的素质肯定不如战斗班啊。连队炊事班除班长隋新伟素质还可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平日里保障伙食没啥说的,个个吃苦耐劳、起早贪黑、默默奉献,没有误过点,没有耽误过事,也很少出现馒头没蒸熟或是米饭夹生的现象。一段时间里,我还对炊事班的工作比较满意或说是欣然自得,这种态度下,自然就放松了对炊事班的训练要求。那次集团军的考核,炊事班的表现洋相百出,尤其是有点惦脚的小康,隋新伟就差把他背肩上扛着了,到后来还是不及格。
痛定思痛。过去全连甩包袱,把训练不中用的都放在了炊事班,一个小包袱变成了一堆大包袱,战斗班是好带了,炊事班关键时候给连队掉了链子,这个结果不能怨隋新伟,这个责任只能由我这个连长来负。我与指导员及连队其他干部商量,改组炊事班。事实证明,观念变则行为变,行为变则习惯变,习惯变则结果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连队把信得过、有培养前途的炮班长以及素质全面、要求上进的战士放到炊事班里锻炼,以老带新,定期轮换,形成机制,科学运转,不长时间,炊事班各方面考核竟然走在了全连的前列,再也不用担心上级的抽查与考核了。
那几年,全连官兵把连队当家来建、来管,形成了自觉行为,爱连、建连蔚然成风,大到会议室、俱乐部、寝室、食堂,小到桌椅、板凳、一块玻璃等都有责任人,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有人维护,连队营产营具管理走在了全旅的前列,营房做到了久住常新。
有一次,旅后勤部在连队召开营产营具现场会,营房科长表扬14连,他说,人家14连的玻璃损坏率别说4‰,就是4%也没有达到。场下哄堂大笑。科长说,你们别笑,有能耐你们也这样。当时,上级有一个关于连队营产营具管理规定,连队门窗玻璃的年损坏率控制在4‰以下,旅里营房科就给免费维修,如果超过这个比率,就要掏钱来买,这也是衡量连队后勤管理的一个硬性指标。营房科长的目的是表扬,没想到他弄混了千分与百分的比率,所以闹出了笑话。
其实,在连队营产营具的管理上,我们也有一个小心眼。当时,连队营房都是木制门窗,窗户中间带一个气窗,夏天要换纱窗,冬天须钉塑料布,两层窗户之间还要铺上厚厚的锯末子,就是这样封闭也不是很严,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有战士开门或是关窗的力度大,玻璃打碎;开门再开窗户,室内空气形成对流,风一刮,窗户忽闪几下子,玻璃就给震碎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司务长对各班级易损坏的玻璃进行了一个统计,量好尺寸,上街备份了一批,坏了随时换上,全连一年也不到营房科请领一块玻璃,这也是我们管理好的原因之一,呵呵。
锅碗瓢盆大小灶,柴米油盐酱醋茶。苦辣酸甜经历过,难忘连队这个家。我当连长时,不允许炊事班在节假日或双休日做面条,我的标准是,要让战士们在外出时惦记着炊事班中午的伙食,使他们在大街上选来选去还是感觉回连队吃得划算,从而也避免了战士外出超时、超假。每天早餐要有一个肉菜,战士们都是年轻小伙子,他们训练强度大,体力消耗也大,早餐吃点肉,一天都有劲。有连队战士家属来队,邀请他们到食堂就餐,一是让他们看看连队的伙食,二是让他们走时放心,鼓励孩子在连队安心。
连队管理看似没有漏洞,但也发生过一件令我想不到的事,或者说是灯下黑。炊事班有个四川籍的战士小梁,平时表现很好,我们对他也很放心。可是在他退伍后,竟然与营区院墙外一个老百姓的女儿处上了对象,后来还结了婚,事先我们一点征兆都没发现,这在当时可是条令明令不准的。好歹是没有造成什么影响,默默地祝福他吧。
怀想
我任连长期间,带领14连3次参加国防通信工程建设(挖光缆沟)。光缆施工是对连队全面建设的一个考验,考验战士的体力、精力,考验干部的组织、指挥,考验连队的团结协作、集体精神及综合保障。
那几年,我们挖开过一马平川的黑土地,掘进过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挑战过沼泽地的原始冻层,走过山区、林区,也曾在城市、乡镇之间穿越,14连的战士们在不同的任务面前,个个都是好样的,每一个人都可圈可点,值得书写,值得点赞。挖光缆,战士们手里没有任何的专业与施工机械设备,只有人均一把的铁锹和镐头这样的半原始工具。在那条件艰苦、物质匮乏的年代,连队分散作战,保障困难,战士们经受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白天在天寒地冻的野外工作,黑土地像是套上了一层铁壳,一镐下去,手上震出几道血口。遇到沼泽地或是原始冻层,战士们不得不下到水里,那水冰冷刺骨,皮肤被冻得通红,上下嘴唇直打颤,挖不上一会儿,就要上来在地上蹦跳或是穿上棉大衣或是饮上一口酒,待身体稍有点暖意,又准备再下去,继续挖,有的因此染上了风湿或是关节痛。晚上住宿在民房稍好一些,多数情况下住在帐篷里,夜风吹来,寒气从地下直往上钻。一日三餐送到工地时,饭菜均已凉透,没有热水喝更是常态,更不要说洗热水澡了。有的战士胆子小,在原始森林里施工,前后望不见人影,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喊上几声,直到有人响应,才敢低头继续作业。遇到难挖的山林地带,战士们每隔3-5米挖个深洞,人从两头钻进去,举着手电或是蜡烛照明,掏洞贯通。尽管条件极其艰苦,但战士们却干劲十足,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14连的官兵们以“令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敢于叫响“困难面前有14连,14连面前没有困难。”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将汗水与心血凝结于脚下,餐风宿露,不舍昼夜,曲径通幽,踏平坎坷,在黑土地上留下闪光的足绩。今天,当我们拿起手机或是打开电脑,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时,这里面也有当年我们曾经的默默奉献。
1998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14连第一时间走上松花江江堤佳木斯地段,最后一个撤回营区,在江堤上战斗生活了43天,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我做为全旅唯一的代表,参加了沈阳军区抗洪抢险英模表彰大会。
荣誉代表过去,伤心的事总是难以忘记。也是在那次抗洪抢险过程中,湖南籍战士小朱,不慎砸伤了一根手指头,他曾经住过一段时间的医院,由于不够评残条件,只好带着少许的遗憾复员回乡。若干年后,我任旅参谋长时,小朱找到我,重新提出评残要求。我安排军务科长专门协调此事,但苦于部队几经转隶,医疗档案保管不完善,找不到原始的住院凭证,只能给地方开个证明说明此事,折腾了好一阵子,没有办成。前段时间,小朱又找我,说地方上的评残要开始了,还要找原始凭证。兄弟啊,我离开部队已经快十年了,而且原来的部队已经彻底精简没了,当时就没办到,现在我去找谁。人到难处才会求人,小朱兄弟的日子过得令我纠心、惦念。
同样,让我牵挂的还有湖北籍战士小杨。小杨新兵下连就负责连队生产员工作,他夏天种菜、养猪,冬天看管菜窖,没事时就呆在炊事班里帮厨,属于那种不吭声、不言语,只管做好自身工作的好兵。有一次,他扛着2袋面到炊事班,摸一摸钥匙没带,又把面扛回了连队。连队哨兵问他,你傻啊,把面放门口,再回来取钥匙不行吗?他说,我怕把面丟了。有临时来队的家属,到菜地里去摘菜,小杨瞪大了眼睛拦着,他说,你们把好菜摘去了,连队战士们吃啥。我在机关工作过的原因,与不少机关干部们相熟,有的找我要几颗白菜,我答应了10颗,装到第5颗的时候,小杨就不让装了。机关干部不干了,说,你们连长都答应了10颗,你凭啥不让再装了。小杨说,连长让把菜吃到五一,到时候没有了,连长收拾我。机关干部苦笑着离开菜窖。就是这样的一个实在人,因为没有技术,也没有上级培训的经历,不符合选改士官的条件,最后不得不退役返乡。尽管连队让他入了党、也评上了优秀士兵,我的内心还是有遗憾的。每逢我走过田野,我就时常想起小杨,仿佛看到他弓身备垄,他在施肥、浇水,他在晾晒秋菜,他在为下崽的母猪驱赶蚊虫……小杨退伍时,手机还不普及,更没有微信,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消息。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军队一位出访过德国的首长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事,他向德军人员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德军官兵的信心、精神从哪里来?德方人员回答说,一是来自于相信他们的指挥员能够带领他们打胜仗;二是相信他们的训练是卓有成效的,能够打胜仗;再一个是相信他们受伤时,上级能及时派飞机把他们救下来进行救治。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真伪,也不知道这篇文章发表的目的何在?德国有军队不假,但它不过区区十几万的数量仅限于维和、人道救援及北约的军事行动,且德国当时能够保留军队,不过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角力而已。
在我的意识中,在军队讲官兵打仗的信心,最确定无疑的应该是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伟大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听到这样的话语,让我时时心潮澎湃,尽管我已脱下了军装,尽管14连这个光荣的集体已不复存在,但我心中的14连是永远的。
编者按:
读“射天狼”一节,眼前满是战士们在演习场上比、学、赶、帮、超时雷厉风行不服输的身影,耳边尽是战士们高昂铿锵的口号声。管理好连队工作,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后勤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伙食搞好了,能顶半个指导员。”“苦辣酸甜经历过,难忘连队这个家。”展连长在后勤管理中的用心,尤其是对战士们伙食的关心,是14连各项工作赫赫领先的保障。如今展连长已脱下军装,但他的心中14连的精神永远都在,14连的战士时时刻刻被他牵挂。推荐阅读。
——编辑:天海蓝蓝
作者简介
展恩胜,男,汉族,山东省平阴县人,军事学硕士,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简介
本名吕漪澜,教师,居山东蓬莱。鲁迅文学院第一届网络文学编辑班学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芝罘散文学会理事。现任银河悦读中文网常务副站长、编辑部总编。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教书育人》《辅导员》《成长》《金山》《中师生报》等杂志报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